欢迎来到2024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深圳医博会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30亿,西门子本土化大动作!

时间:2023-6-12 10:03:4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来源: 赛柏蓝器械

过去30年,凭借着技术优势和常年积累下的口碑,跨国医疗巨头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今在国产崛起,以及集采、DRG等因素的叠加下,医疗器械市场正在发生剧变,也倒逼跨国巨头加速了本土化进程。

西门子上海诊断试剂基地正式投产

6月5日,西门子医疗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西门子医疗亚太区首个诊断试剂生产研发基地——西门子实验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根据官方信息,西门子医疗上海诊断试剂基地总投资近30亿人民币,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全面投产后,该基地将生产多种针对心脏、甲状腺、性激素、肿瘤等临床检测的免疫试剂和用于免疫诊断的校准物、稀释剂、质控产品,预计年产能将达到6亿人次测试。

此次上海基地的投产将进一步加大西门子医疗诊断试剂产品在产品效期、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幅缩短国内客户端与生产端之间的物理距离、加快物流速度,从而提高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响应能力及西门子医疗实验室诊断业务的总体竞争力。

自1992年上海西门子医疗成立开始,西门子医疗在中国立足已超过30年。2022财年,中国市场营收25.77亿欧元,仍是西门子医疗全球第二大市场。

西门子医疗首席执行官孟天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西门子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

去年6月,西门子医疗中国公布了“国智创新”全新本土化战略,宣布将通过“推动实现全产品线国产化”“基于中国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入创新研发”“推进本土业务模式升级”这三个维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

在刚刚结束的的CMEF展会上,西门子医疗展示了包括高端双源CT、3T磁共振、PET/CT、X射线产品、血管造影机等一系列国产新品。

据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财年第二季度,西门子医疗在中国销售的产品约75%实现本土生产,预计2023全年,西门子医疗将发布近20款国产新品。

跨国巨头本土化“内卷”全面升级

近年来,“本土化”已经成为跨国巨头在华发展的关键词。在市场“内卷”的驱动下,巨头们的战略部署也在不断升级变革,开始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同样以西门子为例,今年5月22日,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西门子医疗将追加投资总计超过10亿人民币,在深圳市南山区建设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建成后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在深圳 “双址运营模式”下的全新研发制造基地。

根据官方公布的消息,目前,深圳基地生产的产品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经达到80%,整机设备累计发货量达8000台、覆盖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医用电子零部件发货突破100万件。

刚独立上市的GE医疗,其本土化战略也进行了全面升级。今年4月,GE医疗中国正式宣布企业中国战略升级为“全面国产、无界创新、合作共赢”。

据悉,目前GE医疗在中国共有五大工厂,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无锡、天津,位于成都的第六个工厂也即将启动建设。其中,北京基地研发和生产CT、X光机、血管机、手术机等影像设备,GE全球三分之二CT产自于此。

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GE医疗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70%以上属于国产,未来该比例将继续提升,在推动全面国产化过程中,GE医疗会继续加大力度和提高速度。

伴随着竞争逐渐白热化,跨国巨头的本土化正在不断进阶。

从现实角度出发,中西方从患者数量到医院设置再到诊疗习惯都有显著差别。换言之,以往那种单纯的产品进口已经不能完全匹配国内医院的真实需求,即使将工厂放置到中国,如果研发逻辑不进行调整,那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本土化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飞利浦在中国部署了三个创新中心。位于苏州的创新中心聚焦精准诊断与介入治疗系统;位于深圳的创新中心服务于健康生活和互联关护业务,以开发本地化产品为主,包括监护仪、口腔护理产品等;而上海的创新中心则专注于软件开发,服务所有的业务部门,进而实现信息化串联。

从“生产驱动”转变为“生产创新双驱动”,这也许是未来跨国巨头的本土化进程由“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发展道路之一。

除了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以外,政策段的影响也是本土化进程提速的重要推手。

在持续推进带量采购的背景下,大型医疗器械也被纳入了集采范畴,这意味着成本和价格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再加上多地明确发文“只要国产”的压力,如果不积极加速本土化进程,则很有可能在未来失去和国内企业通常竞争的机遇。

2021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政府采购依法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平等对待。

这从政策层面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建厂提供了必要性,与此同时,这也是种对国内企业的“鞭策”。在“平等待遇”下,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