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书写是临床思维、技能操作、人文理念在文字上的体现。医生从具体病例入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是医学院校对病历书写的要求。
结合规定和临床需求,医生在写病历时,需要将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丰富的数据可以帮助建立清晰的临床诊断思路,对理解病例资料及做出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归纳或综合的逻辑学思维,把临床资料转化为可以进行判断推理的形式。描述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或代表什么意义,而不是罗列具体检查结果。
电子病历现在已经打通了各业务系统,为临床提供了完整且丰富的各类信息,已经实现了数据的归集汇总功能。但是分析和总结还是由医生完成,大量数据之间缺乏关联性校验,病历的内涵质量提升尚需要各级医生去检查和督促等等,这些都让临床医生满是抱怨。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功能设计上还是有很多不足,其实质是人脑和电脑在表达上还存在巨大差异。虽然说,当今计算机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思维模式上,计算机更强调通用性,人脑更注重个性表达,这种差异短时间难以拟合。
具体到病历书写环节,电子病历要求能够较好满足管理和数据分析统计要求,却难以很好适应个性化要求;手写病历将不同医生的特点完美呈现,但是在数据共享和利用上却受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未来电脑会更理解人脑思维,那时的系统也就更能贴合医生的工作习惯,电子病历也许会将原有纸质病历的优点呈现。
针对目前电子病历系统现状,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系统应该分用户进行数据呈现和提醒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信息化体验早已经被技术推进到新的高度,以用户为主的web2.0技术早已广泛应用,程序呈现的功能和界面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所决定的。在临床来说,常规我们按照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副主任)医师三级检诊负责制运行。住院医师负责日常病历书写,电子病历系统除了承担记录和信息汇总角色外,还应该发挥分析和校验的功能,帮助住院医师全面了解病情,提升其临床思维能力;主治医师负责质量管理、病情的决策和临床带教,电子病历系统就应该是其忠实的数字助理,提醒重要事项,避免遗漏和差错发生;主任医师对于电子病历的使用,更多是检查督查、疑难病历决断、会诊、科研数据收集,电子病历就应按此需求进行功能呈现。只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多认同。
2.系统需以临床视角重构数据采集与共享,完善病历书写逻辑性,使之更符合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特点
在汇总临床资料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与系统思维,强化归纳与综合能力,应用排除诊断法或综合诊断法思考可能的诊断并进行鉴别,充分把握一元论、常见病和多发病优先、器质性疾病优先、可治性疾病优先的原则。除主要疾病诊断以外,还需注意伴发病、合并症、并发症的诊断,注意现象和本质、主要表现和次要表现、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现如今,实施电子病历不只是信息科主导的信息化项目,而更应该是医务部门主导的医疗质量提升的信息化项目。在建设中充分体现医务部门的作用,将各科室发动起来,发挥好病历模板的作用,平衡好公共模板和患者病情个性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标准模板减轻住院医师工作量,同时通过适当控制,引导住院医师去分析资料、分析病情,培养临床思维。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和配合,才能做出一套适合临床需要的病历系统。
3.系统可以嵌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逻辑推理及判断
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的出现,加剧了临床对电子病历的新期待。通过不断对话,模型就可以理解用户的需求,进而为其提供满足需求的作品。这个模式让医生产生了强烈共鸣,因为医疗问诊的过程就是这样。这也给产品开发商提供了一个新产品方向,也只有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电子病历才会更像一个具备临床思维能力的好工具。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当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许还需要几年的技术沉淀和积累,目前也可以把对病历数据的利用工作做起来,利用数据来分析住院医师书写病历中的问题,帮助医师调整和优化临床思维。
在医疗信息化行业来说,我认为第一代的标志是计算机取代了手工;第二代的标志是集成平台取代了传统的接口、视图方式;第三代是人工智能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认为才更应该是新一代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特征。
但不管我们用的是第几代系统,把手中的工具用好,把自身的能力提升才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之路。同时作为用户也需要认识到,技术、业务、管理三者需要不断融合发展进步,不断形成平衡、打破平衡,从而达成自身进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